三农资讯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三农资讯

从“传统渔村”到“生态样板” 丹江口关门岩村满山橙香映清波


发布时间:2025-05-21

在丹江口水库北岸,69公里的库岸线见证了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生态“转身”。这个昔日网箱密布、橘园荒疏的库区村重启发展路径——上岸渔民转型陆基养殖,既环保又增收;政府引资改良柑橘品种,老橘园变身高效果园……从“重水轻山”到“山水共生”,关门岩村守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防线,蹚出了一条“满山橙香映清波、绿水青山淌金银”的生态振兴路。

 

一抹“志愿红” 守护碧波荡漾

5月18日清晨,位于武当山脚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中心腹地的关门岩村,在雨后初霁的晨光中氤氲着柑橘花的清香。水库岸边,身着红马甲的李志燕正全神贯注清理垃圾。

“我是从2023年12月开始当护水员的。我们每天都要清理漂浮物、捡垃圾,村里的护水区域都有明确划分。大伙儿干劲十足,就想让家乡变得更美。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那样,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守护这里的清水。”李志燕说。在村民们的共同守护下,如今的关门岩村水质清澈见底,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告别“水上粮仓”,开启转型之路

作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渔村,关门岩村库区水面养殖最高峰时有接近2万个网箱。然而,过度养殖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这个曾经以渔业为生的村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村民张绪春:“最开始是捕捞,后面搞网箱养殖,田字格54个,最多一年十几万,山上的橘园都没人管,一心全在河里。”

网箱拆除,渔民上岸,转型的阵痛比想象中来得更剧烈。关门岩村党支部书记张随均站在岸边的坡地上,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2020年,关门岩村面临双重困境,一边是全村渔民失去生计,一边是6000亩橘园因常年疏于管理近乎荒废。“很多人觉得种橘收入不行,当时卖几毛钱一斤,忙一年收入不了多少钱,而一箱鱼就可以卖两三百块钱,肯定是有点不适应。村子要发展,还是要想办法。”

 

老橘园变身“摇钱树”

转机始于当地政府引入的桔海生态农业合作社。回忆起当初刚进村时见到的情形,合作社负责人梅红云至今记忆犹新——橘园里杂草丛生,四处散落着废弃的化肥包装袋,橘树被藤蔓和破烂的渔网缠绕,几近枯死。拥有丰富柑橘种植经验的梅红云,虽对眼前的荒芜景象倍感痛惜,却也坚信凭借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定能培育出与之相匹配的高价值柑橘。2020年,桔海生态农业合作社流转了500多亩土地,投资百万元对老橘树进行高位嫁接换种。从中国柑橘科研所引进纽荷尔、爱媛等优质品种。面对前三年零收益的质疑,合作社推出“保底收购 + 利润分红”模式,给百姓吃下定心丸。

“对于换新品种,老百姓起初不理解,没有见过,怕搞出来效益不行。但我们品种改良的时候,是经过考察的,所以我们心里是有底的。”

不仅如此,梅红云还在果园里建设了水肥一体化智慧管理系统,通过蓄水池预存汉江水,经滤化后由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配比氮磷钾水肥,最终依托滴灌管网精准输送到每棵果树根部,实现节水节肥的精准管控,让每棵橘树“喝饱吃好”。

在梅红云的指导下,村民们逐渐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橘园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如今,橘园里新品种的橘子颗粒饱满、口感细嫩,价格是过去传统品种的好几倍,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干劲十足。

村民胡贤双:“原先我们种的果子个头大,但不好吃。现在改良的品种又甜又细嫩,价格也高,游客都愿意来现场采摘。果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在朋友圈一发,游客就来了。”

截至目前,关门岩村柑橘面积达到6800多亩,年产值达1900万元。从曾经的“养鱼大村”到如今的“柑橘名村”,一江清水、一山橘园默默见证了关门岩村的脱胎换骨。

 

从传统养鱼到陆基养殖

而在距离橘园不远处的金陂渔场,一场渔业革命同样在悄然上演。36个巨型陆基养殖桶次第排列,桶内细密的气泡升腾,却几乎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

这个始建于1968年的老牌渔场,经历过两次生死转型。2012年因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整体搬迁时,他们带着传承了半个世纪的育苗技术在关门岩村扎根;2020年长江禁捕令实施后,面对骤减的鱼苗需求,渔场再次“断腕求生”。

“我们调整结构,建陆基养殖基地,不仅育苗,还养成鱼。养的花白鲢增殖放流到丹江口水库里,可以改善水质。”副厂长刘怀品介绍说。

在生态补偿机制下,金陂渔场每年向库区投放4000万尾鲢鱼苗。而留守桶中的鱼苗,则开启“贵养”模式——鲈鱼、银鳕鱼、锦鲤、马口鱼、翘嘴鲌、太阳鱼、泥鳅等高端品种住进恒温循环水系统,鱼粪经干湿分离成柑橘有机肥,尾水通过四级净化池重返养殖系统,形成零排放闭环。“这是被环保逼出来的智慧。”刘怀品向记者一一展示厂里的“陆基”养殖设备:纯氧增氧系统取代了嘈杂的鼓风机,红外杀菌装置替代了化学药剂,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温、溶解氧等12项指标。在智慧中控室的大屏上,36个鱼桶的数据如心电图般跳动,技术员轻点鼠标就能完成投喂、换水。刘怀品说:“过去养两年鱼不如现在养一年,去年陆基养殖产值突破200万元,比传统模式翻了一番。” 

这份“双赢”的红利,也在向曾经迷茫的退捕渔民扩散。60多岁的退捕渔民翟运帮,如今是金陂渔场陆基养殖车间的技术骨干。“我是老渔民,在这里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离家又近,怪好的。” 

 

从靠水吃水到农旅融合

当生态与产业根基稳固,关门岩村开始朝着农文旅融合的新赛道加速奔跑。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关门岩村车流如长龙。站在观景平台上远眺,只见漫山橘林与万顷碧波构成一幅水墨长卷,点缀其间的是一栋栋仿古民居。如今,去关门岩村看“橘海”已经成为丹江口市及周边地区的社交平台热词。

“‘均州橘海’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村支书张随均难掩自豪,“从淮家沟到关门岩村,4A级景区串起一路好风光。站在这里,眼前是浩渺碧波,脚下是千亩橘林,农旅融合的前景比这江水还要广阔!”

这座“宝藏村落”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关门岩村距均县镇新集镇仅4公里,三面环水、一面倚山,36公里通组公路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家家户户,与六均公路紧密相连,交通便捷畅达。漫步村中,刚复建完成的“槐荫古渡”重现昔日繁华,与漫山橘海、碧水清波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夕阳西下,关门岩村的库岸线泛起粼粼金光。经历过转型阵痛的关门岩村,终于在绿水青山间结出幸福的累累硕果。从“靠水吃水”到“养水富水”,从“传统渔村”到“生态样板”,这条转型之路印证了最朴素的道理:护住绿水青山,自有金山银山。

 

记者 | 方楚楚

通讯员 | 何瑞峰  秦琴

编辑 | 马静  王芳

编审 | 许蓓

监制 | 赵业勤

动态新闻
从“传统渔村”到“生态样板” 丹江口关门岩村满山橙香映清波
在丹江口水库北岸,69公里的库岸线见证了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的生态转身。这个昔日网箱密布、橘园荒疏的库区村重启发展路径上岸渔民转型陆基养殖,既环保又增收;政府引资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有“矿”的白云村如何因“绿”生金?
因为村里有煤矿,宜昌市远安县白云村曾创造过年税收2.38亿元的辉煌,但高光的背后却是生态破坏带来的困局。随着煤矿关停的钟声敲响,这个深山小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用七年光阴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当朱家岭村打开艺术“绿”镜
作为“两山”转化的一种新型助力方式,艺术乡建的优秀案例近年来不断涌现。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的湖光山色中,一座田间地头的森林美术园正运用“艺术乡建”的杠杆撬
年产值千万!沙洋的“番茄王国”是这样火出圈的,致富密码曝光→
在荆门市沙洋县沈集镇,一座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的“番茄王国”,通过科技赋能,让小小番茄成为了远销外省的高端水果,也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粪污变“宝” 新农人惠保君让茶叶“牛”起来
养牛、种茶本是不搭界的两件事,在襄阳市保康县两峪乡枫香坪村,有一位来自辽宁抚顺的新农人惠保君却做起了养牛+种茶的加法题,踏出了一条种养结合、绿色有机的循环农业发展之

    从“传统渔村”到“生态样板” 丹江口关门岩村满山橙香映清波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有“矿”的白云村如何因“绿”生金?

    绿水青山间的幸福|当朱家岭村打开艺术“绿”镜

    年产值千万!沙洋的“番茄王国”是这样火出圈的,致富密码曝光→

    粪污变“宝” 新农人惠保君让茶叶“牛”起来

    当一颗“牛轧糖”决定安家“牛扎坪”

    返乡“虾”折腾,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