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浠水县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县春耕生产打好基础。
位于浠水县经济开发区芦河村的一片高标准农田边,无人机飞手甘凯正和同事们一起为无人机添加酸化土壤调理剂,不一会儿,十台无人机一一升空。甘凯告诉记者,今天要为芦河村新建的600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土壤调理剂的撒施工作。
作业现场,有不少村民在聚集围观。64岁的五组村民袁佑林一早就和乡亲们一起守在田边,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袁佑林十分满意。他家里的4亩田,经过整改连成了片,以前农机进不去,现在机耕路修到了田边,今年他打算解放自己的手脚,耕作、收割等农活全交给农机。
据芦河村党支部书记袁志军介绍,芦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近尾声,堰塘清淤、土地平整与田间作业道改造等相关工作都已基本完成。这个春天,乡亲们就能在高标准农田里播种了。
他说:“我们村都是丘陵小田,田块不规则,不方便耕种,所以有一部分零散小田抛荒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小田改大田’,方便农机作业,今年各家各户都准备把田种起来。”
和袁志军一样紧盯无人机作业的还有浠水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汪航。对于飞手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汪航一刻也没有懈怠,他一会儿望向飞驰的无人机,一会儿又看向无人机飞手手中的操作面板,指挥飞手们调整飞行轨迹以控制撒施的范围。他告诉记者,通过无人机喷洒酸化土壤调理剂,可以补充钙、镁、锌、硫等中微量元素,有效改善土壤的地力。
在浠水县散花镇柏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几辆大型挖机正在田边工作,项目施工负责人奚容介绍说,散花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涵盖花园岗村、柏杨村、石桥村、郭畈村四个村,总面积7650亩。建设项目从2024年11月份开工,目前已经完成了50%,计划2025年5月底完工。
在作业现场,浠水县长福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新星告诉记者,合作社有三千亩流转的田地被纳入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这些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便耕作的情况。“像旁边这块农田,以前它是一个‘深脚田’,烂泥比较深,农机进到田容易陷进去;那边那几块田面积都比较小,农机刚下去打个转就得上来,生产效率比较低。”
潘新星告诉记者,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在农田的渗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方式,以前不到一亩的小田改成了六、七亩一块的大田,这样既能解决机器不能下田的问题,又能提升农机的使用效率。
浠水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汪航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把过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头、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从而提高耕地地力,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产能。
截至2024年底,浠水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2.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1%,粮食总产量达到42.54万吨。
记者 | 傅月昊
通讯员 | 冯伟 王路港
编辑 | 祝莎莎 王芳
编审 | 朱兵
监制 | 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