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村民汪宗平,这个曾经背着麻袋收稻谷的“谷贩子”,用18年的时光,执着地将家乡的冷浸田、山泉水与北纬31°的黄金气候淬炼成“米色如玉、清香扑鼻”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瓦仓米”,更以严苛的“五统一”标准、精准的市场细分,让“瓦仓米”每斤溢价至68元仍供不应求,带动近万农户走出一条稻香逆袭路。
七月的瓦仓村,稻浪在沮河两岸翻涌。记者看到,山泉在沟渠中叮咚流淌,喀斯特峰林环抱的梯田里,青翠的稻苗正拔节生长。“现在这个季节雨大,要排水,还有病虫害防治,搞无人机飞防。”醉人的田园风光里,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社会化服务板块负责人余家培和他的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忙着田间管理。在这片被山水眷顾的土地上,种植水稻是瓦仓村家家户户世代相传的营生。得益于独特的冷浸田、青岗泥和山泉灌溉,这里孕育的大米米香浓郁,口感上乘,自古就有“瓦仓贡米”的美誉。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贡米”的光环并未能真正都照亮乡亲们的致富前路。
“我们的瓦仓大米口感虽好,但过去没人能把米卖出去,是‘汪总’把瓦仓米的名声打出去的。”
从瓦仓村党支部书记宋仕龙的话语里,记者听出了满满的感激与敬佩。“汪总”又是谁?记者顺着这个话头和宋仕龙聊了起来。于是,一个关于瓦仓村民汪宗平让“瓦仓贡米”走出深山、飘香全国的故事徐徐展开。
上世纪90年代,瓦仓村七组村民汪宗平不甘困守“粮仓”,开始踏上了贩粮之路。他发现本地稻谷出米率高、口感优异,却困于深山无人识。2007年,这个走南闯北的“谷贩子”做出关键抉择——自己流转田地种稻,把瓦仓村出产的优质大米做大做强。
当年,汪宗平成立了瓦仓大米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会员120名,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粮食贮备仓库,年加工规模2000吨。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汪宗平又成功注册了“瓦仓大米”地域商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远安县第一个农产品地域性保护商标。同时,他还在远安县瓦仓村大米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改制成立了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当时,我们引进了省农科院的‘鄂中5号’品种,种出来后,卖出的价格是普通米的10倍。”汪宗平回忆说。
品牌名声打响了,米卖贵了,最终要惠及源头——种稻的农民。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的问题,汪宗平探索出“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彻底解决农户“种田难、卖粮难”的后顾之忧。“我们瓦仓村的老百姓家家户户种,我们都回收,基本上都是全程机械化操作。”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社会化服务板块负责人余家培介绍道。
在公司的服务“菜单”上,整田、育插秧、飞防、机收等环节均明码标价。单点多少钱,整套全托多少钱,农户完全自由选择。就连种植一两亩的小农户,公司也会上门服务。村民付邦成算起增收账:“我家两亩地,公司统一给我们栽,收割,现在种田也轻松了。我的两亩地,卖6块钱一斤的话,除去成本,还可以赚个5000块钱。”
随着“瓦仓贡米”声名远扬,2019年,瓦仓米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粮油展金奖,“瓦仓村”牌大米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瓦仓谷香生态农业公司被认定为湖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汪宗平个人也先后荣获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宜昌市第五届“扶贫功臣”等多项荣誉。更为可喜的是,瓦仓米的种植模式也在省内各地被成功复制,瓦仓米的种植体量迅速扩张至75000亩。汪宗平:“整个远安县所有的乡镇除了老百姓自己吃的以外,基本卖给我们了。襄阳地区的南漳、保康,还有(宜昌市)夷陵区都有我们种植的。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们在外省或者外县,能够达到我们种植标准,都可以实施种植。”
在远安县城南工业园,湖北瓦仓谷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厂区内,生产车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晶莹剔透的瓦仓大米在生产线上流转,经过精细加工、装袋、打包后,它们将被发往全国各地。“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我们都有合作商,大部分就是定制款。”汪宗平告诉记者,如今,瓦仓大米还与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包装定制生产。通过这种合作模式,瓦仓大米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让“瓦仓贡米”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十八年光阴流转,那个曾经背着麻袋走村串户的“谷贩子”汪宗平,如今掌舵着年产值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正是这个不平凡的“谷贩子”让藏在深山里的“瓦仓贡米”,变成了北上广深超市货架上的高端“定制款”,变成了68元一斤的“米中贵族”,变成了国际展会上的金奖产品。
站在繁忙的生产线旁,汪宗平搓了搓那双磨出老茧的手,咧嘴笑了。这笑里,有青岗泥的厚实,有冷浸泉的清冽,更有他半辈子扎根土地,把“瓦仓”二字刻进消费者心里的那份自豪。汪宗平:“我们明年产量在今年3万吨的基础上,再提高10%到20%的种植面积,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 | 方楚楚
通讯员 | 伍小仙 杨丹
编辑 | 祝莎莎 李佳薇(实习生)
编审 | 仇红月
监制 |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