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三农资讯

走“红”的乡村|鄂州保团村:十里红道映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09

鄂州市沙窝乡保团村,是一片红色热土,地处鄂南抗日根据地——麻羊垴遗址腹地。当年,英雄的保团人民与新四军一道,为创建和保卫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在这里打响的麻羊垴保卫战更是书写了鄂南抗日史上辉煌的历史篇章。如今,在党建引领之下,保团村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红色动能,谱写了一曲“红色村庄”发展的时代赞歌。

记者乘车沿着“十里红道”盘旋而上,两侧的绿树与红路交相辉映。群山间,一座秀美的小村映入眼帘。这里就是保团村——鄂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一座用红色基因浇灌出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那天的麻羊垴,炮火把天空都染成了红色。”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望着远处的麻羊垴山顶,将我们的思绪带到1944年。当时,日本侵略军沿长江进犯,张体学、罗通率领新四军五师十四旅两个团在此展开殊死阻击,枪炮声震荡山谷,上千人的厮杀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李宙林说:“这场关键的麻羊垴保卫战,在鄂南抗日史册上烙下不灭印记。我们今天有这样和平的生活,离不开先烈的牺牲。所以,我们经常跟村民宣传,不能忘记历史,要铭记英雄。”

“走,带你们重走一段新四军的突围路。”李宙林领着记者,顺着盘山路拾级而上。经过战壕遗址、指挥部旧址,最终抵达海拔176米的麻羊垴主峰。保团村党支部委员汪秀平抚摸着鄂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纪念碑上的文字,神情凝重。她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人自发前来瞻仰英雄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李宙林介绍说,当时在保卫战激战过程中,保团村村民们也纷纷支援,帮着运送物资、照顾伤员,军民一心,最终将顽军击退。

山脚下,保团村村委会旁,矗立着一座青砖白墙的素雅建筑——鄂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锐站在《浴血奋战奏凯歌》宣传画前,激动地说起了保团村那段难忘的红色故事。“当时在鄂大工委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战士们英勇奋战,日伪孤立无援,被我们打得大败而逃。这部画就是以当年的历史为背景创作,体现了军民鱼水情以及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展厅里,17件战时文物与23幅历史图片,默默地告诉参观者那段难忘的历史:在麻羊垴保卫战中,有30多位新四军战士负伤,10人长眠于此。63岁的退伍老兵汤汉春看着陈列的军装、大刀、扁担等展品,驻足良久。他声音有些哽咽地告诉记者:“我四爷爷就埋在那片青山中。他在帮忙抬担架、救新四军伤员时,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嘴里还喊着先救战士。”

从小听长辈讲述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汤汉春萌生了长大后保家卫国的愿望。18岁时,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他主动请缨参加武汉沉湖会战,并荣立集体二等功。老人说,生在红村,长在红道旁,就不能辜负家人和身上的军装。

而那份军民同心的力量,至今仍在保团村人血脉中奔涌。保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说,为了纪念这些革命先烈,村里将村名由“宝团”改为“保团”,并以获评湖北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的契机,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保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

记者看到由数十位退伍老兵组成的“老兵义工团”正在整队集合。保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说,保团村人有当兵的传统。退伍后,这些老兵自发组织起来,为村民免费服务。现在,老兵就是保团村最鲜活的红色地标。

64岁的陈迪涛是部队培养的老卫生员。回乡后,他开设诊所四十余载,守护着全村百姓的健康。这位身着旧军装的老人始终自觉传承部队优良传统,经常走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体检。

红色文化不仅赋予了保团村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内涵,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说起发展,过去可真难啊!”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的思绪又回到了2018年之前。那时的保团村账面上所剩无几,一无产业,二无人才,守着青山绿水却发展滞后。李宙林担任村支书后,他抓住鄂州市临空经济区成立、建设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的时机,主动出击,多点发力,引进了不少产业项目。

李宙林带着记者走进千秀谷庄园。这片昔日的荒山如今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水果采摘园、跑山鸡养殖基地、中药材基地、住宿餐饮等一应俱全。

千秀谷庄园业务经理张彩连笑着介绍说,当初刚到保团村时,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这几年,村里基础设施大为提升,千秀谷依托保团村这张红色的名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铸魂,绿色生金。这是我们振兴的双螺旋密码。”保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眼中闪着光。保团村的产业活水在“红绿融合”中奔涌——光伏电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散养的山羊、小香猪在山坡林间奔跑,红树林休闲驿站、战地主题山地车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李宙林有些自豪地说:“这些年村集体收入年年增长,今年将突破30万元。有红色文化这张‘王牌’,我们村不愁发展不起来!”

“保团村的经验,就是紧紧抓住‘红色’这个灵魂,用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用绿色发展反哺红色文化,让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鄂州市沙窝乡党委副书记汪渊说。

“我们不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火炬的传递者。”保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宙林的话语,在十里红道的晚风中回荡。保团村正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生态资源为基,盘活“红绿”产业,加速实现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红色的保团村,未来可期。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熊闻慧  

编   辑 | 舒   畅  王  芳

编   审|许   蓓

监   制 | 赵业勤

动态新闻
走“红”的乡村|鄂州保团村:十里红道映初心
鄂州市沙窝乡保团村,是一片红色热土,地处鄂南抗日根据地麻羊垴遗址腹地。当年,英雄的保团人民与新四军一道,为创建和保卫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牺牲和
走“红”的乡村 | 何功伟村,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小渡船街道何功伟村是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原名方家坝村,是何功伟烈士囚居、就义、长眠之处。1941年,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被捕入狱。面对
襄阳保康:采果率超90%!核桃采收机上新
7月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核桃机械化采收试验,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核桃种植基地举行,本次试采标志着当地核桃产业正式迈入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新阶段。
短视频赋能 枝江这位90后村干部拍“火”了家乡的农产品
杨波是宜昌枝江市仙女镇金湖村的一名90后村干部,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拍摄短视频,展示家乡的自然美景和农产品,吸引了大量粉丝,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
一个瓦仓“谷贩子”的稻香逆袭之路
宜昌远安县茅坪场镇瓦仓村村民汪宗平,这个曾经背着麻袋收稻谷的谷贩子,用18年的时光,执着地将家乡的冷浸田、山泉水与北纬31的黄金气候淬炼成米色如玉、清香扑鼻的国家地理标

    走“红”的乡村|鄂州保团村:十里红道映初心

    走“红”的乡村 | 何功伟村,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

    襄阳保康:采果率超90%!核桃采收机上新

    短视频赋能 枝江这位90后村干部拍“火”了家乡的农产品

    在鹤峰这个村,“茶颜”果真悦色!

    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 天门汪场镇将小半夏种成富民大产业

    大山深处的彭家沟“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