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敌25718人、击落敌机45架、
炸沉敌舰船122艘——
1943年5月,
在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
打响的“石牌保卫战”取得大捷,
成功守住了“最后的国门”,
摧毁了日军打通“川鄂咽喉”
进犯大西南的侵华计划。
为此,中国守军付出了
伤亡15000人的惨重代价。
82年过去,
当年被鲜血染红的峡江如今满目青绿,
一群有梦有盼的峡江儿女,
以不同的方式握住了
“守护”宁静与美好生活的接力棒。
▲浴血抗战,誓死守卫石碑
位于世界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是镶嵌在西陵峡南岸的一个灵秀山村。探访石牌,必须乘船走一段水路。
七月上旬,正值暑假客流高峰,游船上亲子同行、其乐融融的画面随处可见,空气里杂糅着东北、闽南、江浙等各地方言。随着一声汽笛鸣响,我们共同乘坐的这艘“三峡人家一号”驶进了一幅潺潺流动的山水画卷。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当时在课文里读到这两句时,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了很美的景色。”被课本中北魏郦道元的《三峡》一文种草,宁波游客刘迪趁暑假特地来实地打卡,“很震撼,感觉看景比听景还要美!”
明月湾,长江三峡第一湾,浩浩长江在这里突然右拐110度,构成形似月牙的江面。驻扎在江畔“扼守”这弯月牙的,就是版图面积仅有19.89平方公里的石牌村。
10分钟后,游船靠岸,岸边便是石牌村的地界,入选湖北五大热门景点的5A级风景区“三峡人家”就在这个村里。
▲码头下船后,右转是三峡人家景区入口,左转是石牌村方向
“沿江都是石牌村民开的农家乐、民宿。从码头进村的这条路,我们持续在投入建设,路边山体防护网已全覆盖,是政府花200多万元完成的地质灾害防护项目。”在夷陵区三斗坪镇党委宣传委员田舒寒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安全又美观的滨江走廊一路向前,来到石牌古镇。身处岸边,回顾刚才乘船行经的江面,高峡平湖尽收眼底,明月湾被映衬得更加幽深。行至这条走廊的尽头,两座沧桑的炮台闯进视线,它们深沉凝望着壮美的峡江,而我内心铭记的却是一段壮烈的历史。
“现在我们看到的江水碧波荡漾,但在当年的战争中,整个江面都被将士们的鲜血染成了一片赤红。因为这里布满了水雷,战况非常惨烈。”宋娅是三峡人家风景区讲解员,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她更加珍视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日军当时以吞并整个中国为目的,对‘陪都’重庆进行了战略部署,而攻破明月湾、走水路西侵重庆是最便捷的,所以石牌在这场战争中就成为保护重庆的第一道门户。”
居于“川鄂咽喉”的石牌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43年,欲取重庆的侵华日军企图拿下“川江第一门户”石牌要塞,而石牌一旦失守,重庆将完全沦于日军的炮火之中,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5月25日,日军重兵突袭石牌,上万名奉命死守石牌的中国守军不畏强暴、顽强抵抗,与敌军展开了浴血搏杀。
“最后一道防线,也就是著名的曹家畈之战,就发生在石牌村后。当时在曹家畈周围避难的村民后来说,中间有三个小时没有听到枪声,大家以为敌我双方停止了进攻。其实不然,是敌我双方枪支弹药全部用尽,我方守军将士就跟敌人展开了一场肉搏战。”据宋娅介绍,曹家畈之战是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白刃战,而整场石牌保卫战直到1943年6月2日才取得胜利。
这场气吞山河的石牌保卫战,为石牌村留下了炮台、地堡、防空洞、纪念塔等十七处抗战遗存,其中“浴血池”保存最为完整。当年,战斗结束后,幸存的官兵和百姓用石块在山上砌了一个长方形的池子,从山下挑来一担担江水,将阵亡的将士们擦洗干净,为他们穿上冲洗后布满刺刀刺穿痕迹的衣帽,然后在山上就地掩埋。由于每个士兵都是血迹斑斑,池子里的水瞬间被染成了红色,“浴血池”因此得名。
在“浴血池”的上方矗立着一座纪念塔,塔身两侧分别竖书阴刻着“成仁取义”“民族正气”。它并不高大却尽显庄重,以悲壮的姿态在巍峨群山间彰显着抗日英烈“以我血肉、护我山河”的如磐决心。
战争爆发前,日军曾叫嚣“完全占领中国只要三个月”,然而他们千算万算却没有算到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侮的民族血性。石牌保卫战成功守住了“最后的国门”,成为抗日战争重要转折点之一,石牌村也因此一战成名。
“石牌保卫战在当时被重庆报刊头版头条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它和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规模非常相似,这场战争也是震惊中外的鄂西会战的关键之战。”宋娅动情地说,屹立不倒的石牌象征着中国将士永不屈服的抗争。从此,日军铁蹄再未向西跨出半步,直至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
▲爱护峡江,以寸心寄吾乡
多年以后,当石牌村再次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已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1997年,宜昌三峡人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看好石牌村完美集合石、瀑、洞、泉天然景观的优异禀赋,开始在村庄内打造三峡自然山水主题景区。2003年,“三峡人家”景区正式运营;2011年,这个国内首创原生态、场景式、体验型大型民俗旅游区被评为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
▲三峡人家景区
听说石牌村在进行旅游开发,外出务工的村民陈建国密切关注着家乡“景村共建”的动态,返乡的想法日益强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旅游市场迎来巨大机遇,“宜昌三峡”成为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石牌村涌进了络绎不绝的游客。2009年,陈建国信心十足地回到村里,他的创业梦想很有烟火气——在西陵峡畔开一家农家乐,成为让游客唇齿留香的“三峡人家”。
“当时国家提出口号‘金色大坝、银色宜昌’,鼓励发展乡村旅游,我就回来建了这个酒楼。那个时候景区才刚刚起步,交通哪像现在这样便利,从宜昌过来还没有直达的游轮,得先坐车再换船,船也没有现在这么气派。”
身材魁梧的陈建国是个硬汉,聊起他的“乡愁”却是满腔柔情。石牌村今天的安宁,是当年精忠报国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守护来的。为了缅怀这段历史,他为农家乐取名“忠华酒楼”。返乡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战场的捷报频传,也亲身感受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连连喜讯——门外的这条路从羊肠小道变为滨江走廊,沿江的餐饮民宿从三五家变为产业群,码头的摆渡游轮从管理无序变为运营规范。日复一日,在西陵峡畔迎来送往的陈建国一边拥抱着时代浪潮,一边实现着自我迭代。
“这家店开了15年,到现在看起来都不陈旧,因为隔几年我就会翻新,也是跟上时代的节拍嘛。目前装的复古风,很招游客喜欢。这里靠近码头,整个景区数我这里接待量最大。生意最火爆时,平均每天都是四五十桌坐满,最辉煌的时候一年能赚四五十万。”
占据着滨江走廊的C位,“忠华酒楼”是石牌村递给八方来客的第一张名片。“位置显眼,就是村里的‘面子’,可不能马虎。”陈建国自嘲是个“装修控”,他在一砖一瓦的更新中塑造着事业的口碑,也维护着石牌的“脸面”。
▲石牌村码头边民宿一条街
“这个花园今年九岁啦!第一年我刚建花园的时候,很多人都劝我,你投这么多钱又没有收益,好像有点不划算啊。”
和陈建国一样,村民赵兰也在尽自己的努力给石牌村“长脸”。赵兰的家也在江边,而且就在明月湾拐角处,所有乘船的游客在江面拐过110°大弯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她家的庭院。“种这么多花又赚不了钱”,这些外界的杂音动摇不了赵兰打造“最美庭院”的信念。“‘五一’的时候是最绚烂的,蔷薇进入爆花期,江边这一片不见叶子只见花。有几个女游客每年都要来,带好几套衣服在这里拍照、拍短视频。”
赵兰的老公在“三峡人家”景区打工,月薪有七千多元,夫妻俩过去经营游船也创造了可观的积蓄。把花种好,赵兰的目的不是增收致富,她只是为了给驶向石牌村的游客留下繁花似锦的第一印象。
在石牌村走街串巷,记者发现“守护”并不是一种个体自觉,而是一场集体行动。村民高爱华是村里志愿者服务队的骨干,在江边弯腰捡拾垃圾是她和队友们日常的剪影。
“这件事我们坚持做了六年。现在随手拍照发帖的游客很多,希望网友们看到的是干净有序的石牌村,而不是被吐槽垃圾遍地。况且垃圾不及时清理,污染了长江,破坏性就更大了。”
石牌村依江而生、因江而兴,“保护长江,人人有责”已成为石牌人朴素而坚定的生态共识。2023年,站在“建设世界旅游名镇”的发展高位,三斗坪镇关停高污染企业、引导“两坝一峡”旅游线游轮“油”改“电”、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积极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助推峡江两岸的村庄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就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所以,我们牢记嘱托,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现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更有利于我们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好项目服务。”据夷陵区三斗坪镇党委宣传委员田舒寒介绍,目前三斗坪镇正在积极申报餐厨垃圾回收利用项目,今后将引导集镇内120多家餐饮、民宿对厨余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石牌村的乡亲们而言,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发展红利”,是国家级抗战遗址“石牌要塞”将作为研学基地免费开放。消息传来,紧邻“石牌要塞”的农家乐老板梅东君心花怒放。他经营的“溪边小厨”距离“三峡人家”景区有一刻钟路程,人气远不如“忠华酒楼”,过去“石牌要塞”附近的农家乐都很羡慕码头边的商户生意红火。唤醒沉睡的石牌遗址,激发游客的爱国热情,梅东君热切盼望着被“抗战精神”赋能的石牌村迎来走红的明天。
“抗战遗址是英勇无畏的前辈们用热血和生命浇铸而来的,千古不朽,后辈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所以,这个研学基地打造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来瞻仰来纪念,我有这个信心。”
梅东君对未来的信心,还来自石牌村充满斗志和干劲的新一任掌舵人郑家军。去年9月,郑家军一上任就瞄准石牌村产业振兴的痛点和难点动起了脑筋:怎样把过去滨江走廊沿线这碗失衡的“旅游饭”端平、端稳?如何让高山上的农户与江边的40多家商户共享5A级景区带来的泼天流量?坐拥千亩茶园、峡江风光、抗战遗址这些宝贵的文旅资源,怎么着墨才算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文旅有机融合?
经过村两委与镇政府多次开会讨论,郑家军最终决定牵住“老街改造”这个牛鼻子,把它作为石牌村乡村旅游突破瓶颈、实现共富的有力杠杆。
▲改造中的老街
“要想打通石牌村农旅融合的任督二脉,老街这条路必须得修好。以前,这里路窄、弯急、坑坑洼洼,游客走到这就掉头了。这还怎么留得住人?老街整改以后,路从3米拓宽到5米,道路两旁也有了景致,游客就愿意自驾去山上再转转。”
火热的七月,“老街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经过道路升级、拆旧拆违、民居焕新,这条顺着“石牌要塞”蜿蜒而上的古朴老街将把石牌村引向“江山如此多娇”的产业振兴新局面。
“现在是一边修路,一边在谈市场主体。今后准备在山上建一个生态养殖观光园,养夷陵黄牛、土猪、土羊、土鸡,游客来山里观光还能买到最原生态的绿色食材。”为了变废为宝,今年郑家军还自掏腰包20多万购置了一辆粪污清运车,串联起养殖端、清运端、农田端,实现了种养循环。“生态肥让茶叶品质更高,又可以把自驾游的客人引到茶园来体验采摘、制作,茶农们的收入也跟着提高了。”
▲石牌村党委书记郑家军
郑家军对于“农旅融合”的诠释,有他独创的“石牌版本”:玩中有吃,吃中有乐,乐中有情,情中有我。
“我一直把人比作蜡烛,而且我们党员也应该有这种精神。我想看看自己有多大能量,又能给周边的人带来多大的能量。让身边的百姓腰包鼓起来,感受到幸福,就是我的梦想。”
陈建国用心装修酒楼门面,赵兰尽力浇灌“最美庭院”,志愿者自发清扫江畔,村两委想方设法让全村百姓都能吃上“旅游饭”……82年前,抗日英雄们用信仰在这片土地上烙下了“守卫”二字;82年后,秉持着“振兴有我”的情怀,峡江儿女们以不同的方式接过了“守护”的接力棒。
傍晚六点,我们乘船驶离了这座有梦有盼的村庄。夕阳西下,躺在长江臂弯里的石牌村被晚霞披上了橘色柔纱,船上的游客不约而同地拿出手机定格这个诗意的瞬间,落日熔金,峡江如画。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谢小青 刘一鸣
编 辑 | 舒 畅 王芳 李佳薇(实习生)
编 审 | 陈 青
监 制 | 肖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