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三农资讯

走“红”的乡村|黄石市阳新县岩泉村:红岩泉涌绿意浓 四色交融绘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8

在鄂东南这片红色土地的心脏地带,阳新县龙港镇岩泉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这座被誉为"红色基因库"的村庄,九十年前以“家家是医院、人人是护士”的壮举守护千余红军伤员生命;九十年后,132棵烈士水杉蔚然成林,见证着岩泉村从革命热土到生态高地的华丽转身。昔日的“负债穷村”以“红绿相生”的答卷,书写了建红色村、造绿色林、结彩色果、做纯色人的“四色岩泉”新篇章。

 

 

盛夏骄阳,炽烈如火。记者驱车自阳新县城向西南方向疾驰,一个多小时后,一块“红军村岩泉”的巨石赫然入目——这片深藏于幕阜山脉的红色热土,曾是红五军、红十六军浴血奋战的重要根据地,留存着红五八军政治留守处、红十六方面军电讯处、红军后方医院等 10 余处革命遗址。

 

 

阳光下,红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191座烈士墓静卧于苍松翠柏间,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陈澄,一位 00 后返乡大学生,如今担任岩泉村红色讲解员。他轻抚一块墓碑上的名字,声音低沉地说起这位名为董自洋烈士的故事——在特殊时期,董副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被锯掉伤腿,家人两次欲接其回家,都被他拒绝。他坚定地对家人说:“红军组织安排我在这里治疗,有这么好的人民群众,我的红军兄弟也在这里,我要永远和他们在一起。”最终,董副团长因伤势过重长眠在岩泉村的土地上。

 

 

时光回溯至1932年,岩泉村,这座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堡垒,承担着红五军、红十六军的后方医院与指挥中枢的重任。那一年,有191名红军战士在此献出生命,村民自发地将他们安葬,并种下132棵水杉。阳新县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谈际钰感叹道:“当年,岩泉村仅有800多人,却照顾了1000多红军伤员,可以说岩泉‘家家是医院,人人是护士’。”

如今,亭亭如盖的水杉与庄严墓碑,共同诉说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悲壮与豪迈。

沿着525级登山步道拾级而上,陈澄指着远处连绵的青山说:“这就是当年红军转移的‘生命线’,三面环山的地理屏障,攻守自如,让岩泉成为红军伤病员的安全港湾。”

 

▲(六烈士就义遗址)


行至山顶,站在红军亭下,陈澄神色凝重地讲述起1933年的那个血色年关——岩泉村六名赤卫队队员归家途中遭伏击。面对敌人各种威逼利诱,六烈士坚贞不屈,始终不肯吐露一字,最终被敌人残忍杀害,而他们也成为了岩泉人心中的英雄。村民们为了纪念他们,实施封山育林,还在桐坳山上栽满树木,修建了红色登山步道。

 

▲(红色登山步道)


山脚下的红军井,清澈的井水潺潺流淌。这是岩泉村的生命之源,也是红军留下的宝贵财富。如今,红军井周边修缮一新,它不仅滋养着岩泉村的土地和村民,更成了岩泉村红色文化的打卡点。

 

▲(红军井)


离开红军井,记者和陈澄来到红军烈士遗属成家林家,他家曾是红十六军电讯局临时工作地,他们家族传承的红色故事令人动容。成家林的爷爷跟随红军大部队撤退至江西修水县,解放后确认牺牲在当地。成家林自幼便听奶奶讲述爷爷的英雄事迹,他也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教书育人43年。

 

▲(成家林一家三代)


流传在岩泉村的红色记忆,如同一把火炬,在代代相传中永不熄灭。它照亮了岩泉村人的心灵,也照亮了岩泉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有女不嫁岩泉’是岩泉村昔日的真实写照。”岩泉村党支部书记陈世海担任村支书时,村账上还趴着7万元的债务。转机始于2021年——岩泉村入选湖北省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次年,一座党员政治生活馆在岩泉村拔地而起……

 

 

记者走进党员政治生活馆,馆内,“血脉相连”展厅重现了当年红军与村民“屋屋有病房、户户有红军”的鱼水情;“赓续血脉”展区,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岩泉村驻村第一书记谈际钰介绍说,自2022年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红色熔炉”。 以前,岩泉村的红军精神,就是不要家、不要钱、不要命,一心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现在,岩泉村推陈出新,打造“四色岩泉”——建红色村、造绿色林、结彩色果、做纯色人。

 

 

岩泉村的蝶变密码藏在山野间。幕阜山脉下的岩泉村,山场资源13000亩,多数曾一度荒芜。陈澄带着记者爬上湖北唯美林业有限公司的基地,只见曾经的荒山,如今是万亩绿色海洋。公司负责人曾凡国介绍说,公司扎根岩泉村后,历经 8 年艰苦奋斗,终于将万亩荒山变成油茶、杉树、松树、枫树等树种交织成的绿色画卷。既有生态效益,又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双赢。

 

 

步入岩泉村水果采摘园,黄桃、柑橘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果香。“过去挑柴换钱,现在讲故事、卖风景。”村支书陈世海掰起手指,跟记者算起了账:引入唯美林业公司流转荒山种植油茶、杉木,村民务工年增收超300万元;规模化种植白茶、黄桃、柑橘,养殖鳜鱼、鸡鸭等,年产值超百万元。

 

 

在岩泉村土特产中心,干豆角、竹笋等土货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村民们自家种植、加工的绿色产品。外来媳妇刘悦正将干笋装盒。她笑着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开设了村里的第一家土特产专卖店,生意不错。

 

 

产业裂变催生机制创新。2024年,岩泉村成立阳新县龙港镇首家村级劳务公司,吸纳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引进湖北氡泉公司打造康养山庄,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就业岗位;宝莲山合作社联农带农30 余户,其中带动脱贫户10户,户均增收8000元;黄桃年销8万公斤,村里的“甜蜜经济”已成现实。岩泉村驻村第一书记谈际钰说,现在,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

一盘更宏大的棋局正在布设——阳新县委组织部正筹划在岩泉村建立党员教育基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只差民宿配套。”驻村第一书记谈际钰目光灼灼,“今年将在各组发展数十家民宿,加紧培训人员,引爆产业链。” 

 

 

夜幕降临,岩泉村村口的红色文化广场上,星光闪耀,欢笑声不断,游客与村民共舞,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岩泉村红色讲解员陈澄开心地说:“岩泉村激活了沉睡的红色基因,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陈澄(左一)谈际钰(中)陈世海(右一)


岩泉村,这片被革命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在新时代的阳光照耀下,正以“红色托底、绿色支撑”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昔日“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穷山村,如今正以“四色岩泉”擘画振兴蓝图——红是根基,绿是支撑,彩是硕果,纯是人心。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明月新

编   辑 | 娄嘉欣 马静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动态新闻
走“红”的乡村|黄石市阳新县岩泉村:红岩泉涌绿意浓 四色交融绘新篇
在鄂东南这片红色土地的心脏地带,阳新县龙港镇岩泉村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传奇。这座被誉为"红色基因库"的村庄,九十年前以“家家是医院、人人是护士”的壮举守护千余红军伤员生命;九十
走“红”的乡村 | 宜昌市石牌村:82年后,他们在峡江续写“守护”史诗
歼敌25718人、击落敌机45架、 炸沉敌舰船122艘 1943年5月, 在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 打响的 石牌保卫战取得大捷, 成功守住了最后的国门, 摧毁了日军打通川鄂咽喉 进犯大西南
武侠风邂逅黑科技!荆楚粮油“闯关东”燃爆中国粮交会首日签约8亿元
7月12日,以粮安天下聚合力 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辽宁沈阳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这是国内粮食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盛会。
走“红”的乡村|鄂州保团村:十里红道映初心
鄂州市沙窝乡保团村,是一片红色热土,地处鄂南抗日根据地麻羊垴遗址腹地。当年,英雄的保团人民与新四军一道,为创建和保卫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牺牲和
走“红”的乡村 | 何功伟村,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小渡船街道何功伟村是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原名方家坝村,是何功伟烈士囚居、就义、长眠之处。1941年,中共鄂西特委书记何功伟被捕入狱。面对

    走“红”的乡村|黄石市阳新县岩泉村:红岩泉涌绿意浓 四色交融绘新篇

    走“红”的乡村 | 宜昌市石牌村:82年后,他们在峡江续写“守护”史诗

    武侠风邂逅黑科技!荆楚粮油“闯关东”燃爆中国粮交会首日签约8亿元

    走“红”的乡村|鄂州保团村:十里红道映初心

    走“红”的乡村 | 何功伟村,一个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村庄

    襄阳保康:采果率超90%!核桃采收机上新

    短视频赋能 枝江这位90后村干部拍“火”了家乡的农产品